心理文章-个人成长
什么是回避型人格
作者:网络转载 2020/12/11 1274人阅读
什么是回避型人格

  什么是回避型人格?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患者主要会表现为,自小时候起一直持续到成年的逃避、回避,往往对各种交往、工作、生活都采取一种逃避回避的态度。患者会出现自信心不足、对人和事采取一种逃避的行为方式,这种就叫做回避型人格障碍。建议患者可以通过心理治疗来干预。

  回避型人格障碍,是以全面的社交抑制、能力不足感、对负面评价极其敏感为特征的一类人格障碍。患者在幼年或童年时期就开始表现出害羞、孤独、 害怕见陌生人、害怕陌生环境等。成年以后这些问题对患者的社交和职业功能产生不利影响。这类患者总觉得自己缺乏社交能力, 缺乏吸引力,在各方面都处于劣势,因而显得过分敏感和自卑。自尊心过低加上过分敏感,担心自己会被别人拒绝,使得患者很难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。

  许多学者认为,有这种障碍的人所具有的羞耻感,是由于童年时期的内心经历和父母训斥造成的。他们发现,如果经常遭受父母的嘲笑,孩子就会将这种屈辱的经历内化,形成消极的自我意向,认为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,也不相信会真正得到他人的爱。

  回避型人格障碍在我们生活当中见到的还是比较多的这种现象,但是不一定是达到人格障碍的程度。回避型人格障碍就是他是总是不断的去逃避、回避某种情境,比如社交的场合,比如该去工作,比如该去有正常的社会生活,他总是没法适应这样的环境,他采取的行为模式就是要回避掉这样的一些情境,会总是要保持在一个人的状态。如果长久的生活状态没法改变,达到了相当的程度,我们就说这是达到了人格障碍的程度。

  事实上回避现实生活当中每个人都在用,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行为,但是不是很严重的影响我们的生活,但是如果这个问题成为了生活的一个绊脚石,影响到了你家庭生活,社会生活,影响到你工作,还是要重视。

END
你的分享是对我们的真正的支持
分享到:
还没看够,进入"心理测评"瞧瞧
相关测试